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佳希

十三站,三座城,五天的旅程匆匆而过。从淮安悟初心到上海寻星火,再到绍兴溯源,每一寸走过的土地,每一个参观过的纪念馆都烙印着伟人的足迹,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回到校园,那些鲜活的画面与澎湃的情感依旧在脑海中翻涌,这不仅是一场研学,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精神的返乡。
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开班仪式上,当纪念馆老师将还带着露水的荷花与莲蓬递到我手中时,我的心被一种奇妙的缘分击中了。这份礼物来自总理纪念馆的池塘,勉励我们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如荷花般高洁清廉,似莲子般茁壮成长。其实在南开录取通知书里,就曾珍重地躺着两粒来自淮安的荷花种子。我曾满怀希望地将它们种下,却最终未能见证它们破土绽放。那份小小的遗憾便一直藏在心底。而此刻,这些真正绽放于总理故乡的荷花,就这样穿越了所有未完成的期待,完整地、丰盈地来到了我手中——也许有些精神的种子,不会破土于花盆,但终将盛开在心田。
这份初始的感动,为整趟旅程定下了基调。它不再是遥远历史的瞻仰,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精神对话。若说最深刻的震颤,那必然是在上海,站在永安里那扇不起眼的门前。周总理的侄孙女周蓉女士就站在我们中间,当她用平静而深情的语调,讲述家族记忆里那位在白色恐怖下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七爸”时,历史骤然收起了宏大的叙事面孔,变得具体而微,有了呼吸、体温和心跳。她亲手赠予我们其父亲撰写的《我的七爸周恩来》,书页间仿佛还带着一个家族的体温,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何为绝对忠诚与无畏牺牲的窗。
而在淮安故居的古井边,在绍兴祖居“百岁堂”的厅堂里,我则触摸到了这份伟大精神的源头。那井水是否曾照见过少年忧思国事的脸庞?那周家祖先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又如何滴水穿石,日复一日地塑造着他的品格?那些严谨的家训、简朴的院落,无声地诉说着:家风就如这江南无声的雨露,潜移默化,最是滋养人心。这种文化的浸润与传承,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更有绵长而坚韧的力量。
行程中,无数片段共同拼凑出那个时代的完整图景:在陈云纪念馆,“我永远是一名小学生”的箴言,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伟大始于谦逊;在宋庆龄故居,薛会长展示的珍贵历史资料,让教科书上“伟大情谊”四个字变成了有据可查、可感可泣的生命故事;甚至在绍兴那个意想不到的安澜消防馆,我们在模拟火场的紧张逃生中,对临危不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从而对先辈们在真实险境中的抉择与勇气,生发出更深的敬畏。这一切都让我们深刻地明白,所有伟大,都源于最朴素的坚持;一切信仰,终要体现在最具体的行动之中。伟人不是挂在墙上的画像,而是一个个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普通人。而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或许不需要血与火的考验,但同样需要“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的坚定,需要“人民至上”的情怀。
列车到站,研学结束,但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我们会带着这七天的收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做人,像邓颖超同志那样做事。这才是对这条革命之路最好的追寻,也是对两位伟人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