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探寻周恩来邓颖超革命之路”研学团心得感悟(四)
2025-10-21 14:34:00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益瑄

这个暑假,我们怀着对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的敬仰,开启了为期5天的“周恩来与邓颖超革命之路”研学之旅。从天津出发,途经江苏淮安、上海,终至浙江绍兴,我们循着两位伟人生活、战斗、成长的足迹,在纪念馆、故居与老街巷中,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对青春与信仰有了更深的思考。

抵达淮安后,周恩来纪念馆的庄严肃穆直击人心。馆内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中,少年周恩来在南开的成绩单与作文格外触动我们——身为同龄大学生,总理文章中的开阔胸襟令人自省;而他与邓颖超同志的往来书信,更让我们在朴实文字里读懂了革命伴侣间的深情与共同信仰。漫步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沈坤状元府的文脉底蕴扑面而来,我们愈发明白,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滋养了周总理骨子里的儒雅担当与外交智慧。

上海之行的氛围则多了几分凝重。陈云纪念馆与宋庆龄故居,让我们从不同侧面读懂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陈云同志的务实严谨、宋庆龄先生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都让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愈发鲜活。走进中共一大会址,这个在课本中无数次出现的地方,简朴陈设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革命者的争论声,让我们真切触摸到“开天辟地”的勇气;思南路的周公馆,诉说着当年的波诡云谲;在周蓉老师指引下找到的永安里弄堂,湿漉漉的石板路上,仿佛能看见青年周恩来在白色恐怖中秘密活动的匆匆身影,这份胆识令人肃然起敬。

绍兴之行,让我们窥见了滋养周总理精神世界的文化根脉与革命基因。“百岁堂”匾额下的周恩来祖居,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看见少年周恩来回乡祭祖的身影;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更能理解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世界;秋瑾故居里,“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激荡人心,让我们读懂绍兴革命志士的血性;大通学堂看似普通,却是当年光复会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提醒着我们和平年代更需扎实学习、锤炼本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也通过情景式思政微课,让我们体会到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统一的深刻内涵。

作为南开学生,此次研学更让我们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有了血肉丰满的理解——我们清晰地看到“公”与“能”如何在周总理身上完美融合,也不禁叩问自身:“公心”当系于民族复兴,“能力”需扎根专业、躬身实践。在上海的革命旧址,我们读懂了“提着脑袋干革命”的信仰力量——支撑伟人穿越生死考验的,是对共产主义与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这份选择也为我们这代人指明了方向:应当把“小我”融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大我”。

研学虽已结束,但传承伟人精神的行动才刚刚开始。作为南开人,我们当将“公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扎实学识、务实行动,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编辑:李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