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佳策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过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罢了,大多数实践都是‘虚’的,不像理工科创新那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能给社会带来效益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种实践应当取消。”事实真是如此吗?这种“虚”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意义吗?
我认为是有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谓大学生社会实践,旨在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和平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从这些所谓“虚”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芽的。淮安-上海-绍兴,我们在研学途中见证了周总理的信仰历程与初心如磐,看到了周邓之间伟大的革命情谊和爱情故事,也深入了解了这一路与周总理相关的革命志士,以录制感想微课的形式诉说着新时代青年的理解和感悟,自身信念也在这一路的红色长河中得到滋养。在这一过程中,对我而言,表达与讲演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组织和沟通本领有所进步,人际交往能力稳中有进,结识了新的朋友,由i变e又向前迈出一步。并且,在辗转一个个红色记忆地时,那一位位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当地的党史专家教授所讲述的不一样的研究视角,令我得到了学术启发。我认为,这就是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意义,这些锻炼是端坐于书本前得不到的。无论是支教、志愿服务,还是录课、走访调查,都旨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本领,树立理想信念,锚定学术基点,更加流畅、丝滑地融入社会。
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份新的认识,必将指导新的实践。实践更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我们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上述我们从实践中所收获的能力本领、理想信念、学术认知,都将指导我们新的实践。这种“实践-认识-实践”的螺旋性反复,使得我们逐渐成长。许多学术上的灵光一现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比如,在宋庆龄故居,薛会长通过严谨的历史文献考究,向我们讲述了宋庆龄女士在解放战争斡旋时期的统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以作为研究党内党外统战工作新时代启示的切入点。
这一程,不仅是从实践中汲取养分的一程,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周恩来、邓颖超、陈云、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法方式的探索创新。例如,在陈云纪念馆,通过综艺游戏的方式,我们从家书中感悟英雄们对革命的赤诚之心与对妻儿子女的依依不舍。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书本上的知识代替不了亲身实践感受,实践之于思政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引导同学们去切身体验、去辩证思考,这样得来的道理才更加深刻,这样树立的信念才更加坚定。把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