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嘉骏

2025年8月,作为南开大学第十五届周恩来班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由周恩来纪念馆与南开大学联合举办的“探寻周恩来邓颖超革命之路”第十届修学团。这不仅是一次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淮安到上海,从绍兴到天津,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触摸历史的脉搏,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对信仰、使命与担当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切感悟。
我们的旅程始于淮安,周恩来总理的故乡。8月14日下午,在周恩来纪念馆南楼会议室举行的启动仪式庄重而肃穆。当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祁素娟将印着“第十届修学团”的旗帜郑重地授予我们时,我们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望。祁局长以“系好人生第一扣”为题的微党课,为我们整个修学之旅定下了深刻的基调。
在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时,那句“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的誓言,仿佛穿越了百年时空,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位青年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对信仰抉择的坚定与纯粹。随后的周恩来故居之行,则让我对伟人的成长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简朴的陈设、严谨的家规,无不诉说着良好的家风如何为一个人的人格底座注入最坚实的力量。
如果说淮安是伟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那么上海就是其革命理想付诸实践的熔炉。“我永远是个小学生”,陈云纪念馆给了我们思想上的震撼。老一辈革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依然保持着谦逊好学的姿态,这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是何其宝贵的启示——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不能忘记学习与反思,永远保持对知识、对人民的敬畏之心。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段开天辟地的历史洪流之中。石库门里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中国的希望。站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坚毅的身影。在参观周公馆和永安里时,我们对周总理在隐蔽战线上的智慧与勇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周总理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灵活的策略性,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美结合。这正是“学—思—行”三位一体的生动体现,也为我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绍兴之行,是一次对“越地红色根脉”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对伟人精神世界文化厚度的追溯。在周恩来祖居,一句“我是绍兴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总理对祖籍地的深情,对根的认同是中华儿女家国情怀最朴素的表达。
此行给我触动最深的,是历史人物之间精神的交汇与辉映。在鲁迅故里,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位文坛巨匠如何以笔为剑,与党的革命事业同声相应。在王阳明故居,我们体悟“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而秋瑾故居之行,则让我们重温了“鉴湖女侠”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壮举。这些先贤与英烈,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璀璨星河。
这次旅程,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游览,它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我们从伟人的人生原点出发,见证了他在革命熔炉中的百炼成钢,探寻了他身后深厚的文化根脉。我们所“学”的,是伟人的崇高品格与光辉事迹;我们所“思”的,是信仰的力量、青年的责任与历史的规律;我们所“行”的,是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精神。如今,这些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回响,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的殷切嘱托。
追寻伟人足迹,找准初心坐标;传承红色精神,明确未来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南开人,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必将把这次研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